王克锋,现任历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旅游发展中心工作。
2023年10月16日,历城区人民政府出台《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历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王克锋局长就文件进行了解读。
一、积极开展非遗名城建设
一是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对全区非遗项目进行摸底调查,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对全区68个非遗项目逐一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围绕项目传承信息、分布区域和传承情况,以及非遗产品的销售、生产情况,分类整理。同时,就非遗项目的发展规划,和传承人进行探讨交流,进一步激发了传承人的发展信心。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黄河大集“历城集美”非遗文化市集活动,并组织我区宏济堂、鲁绣、手捏陶、济南酥锅、蜂蜜酿造五个手造项目参加济南市非遗购物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让群众在非遗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三是为进一步丰富“双减”政策后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我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出版了历城民间音乐拾遗读本,并年均开展10余场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各中小学进行非遗知识宣讲、非遗作品展演、非遗技能培训等活动,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营造了人人了解非遗、人人热爱非遗、人人学习非遗的浓厚氛围。
二、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历城手造项目数据库。区文旅局于2023年6月,组织开展了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评审工作,评审出的22个项目将会进一步充实完善我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截至目前,我区公布了7批,共计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1项进入国家级名录,5项进入省级名录,20项进入市级名录。同时,区文旅局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对我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信息确认、补录工作,并通过山东手造数字文化大平台完成了对非遗工坊、非遗销售专区、山东手造历城展示体验中心等信息的整理录入。下一步区文旅局将继续积极挖掘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濒危项目加快抢救步伐,不断丰富非遗项目门类,持续完善历城手造项目数据库。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扶持手造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区文旅局投入大量资金,开展非遗作品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20余场,尤其是在景区、商超、民间大集、广场、产业园等场所广泛开展的“黄河大集·历城集美”非遗文化市集主题活动,通过非遗产品宣传展示、传承人与市民互动体验,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推动手造产品深度融入现代生活。“非遗”和“手造”,已成为历城人民耳熟能详的热门关键词。三是文旅融合速度加快,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积极打造虞山六艺馆非遗聚集地,定期组织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充分依托虞山六艺馆的文化资源,打造“非遗+研学”“非遗+文创”,举办了“虞山雅集”系列活动,推出非遗研学游线路,吸引了诸多中小学生前来打卡、参观、体验。四是指导非遗传承人成立非遗协会。区文旅局鼓励非遗传承人成立行业协会,以便更好地组织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得到了各位传承人的积极响应。目前历城区非遗协会已初步成立,正在向有关部门履行报批手续。相信协会的成立会极大促进我区非遗工作的发展壮大。五是鼓励手造企业成立非遗工作坊,积极开展手造产业特殊技能培训。区文旅局开展了历城区非遗工坊摸底调研,经过认真研究,已推荐济南虞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六艺馆)、鲍山刻瓷工作坊、金镶玉茶器非遗工作坊、朱凤山非遗人家、苏家庄村非遗工坊、北宅科李氏蜂蜜非遗工坊、翼想空间非遗传承基地、山东宏济堂中医药产业园申报泉城非遗坊。非遗工坊的发展壮大,可以创造手工制作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的岗位,助力历城手造做大做强。六是加强历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历城区组织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和第八批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根据第八批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历城区召开第八批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审会。七是开展黄河大集“历城集美”非遗文化市集宣传活动。
今年以来,历城区共开展黄河大集“历城集美”非遗文化市集宣传活动11场,通过各类宣传展示活动的开展为历城区非遗项目搭建良好的宣传展示平台,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促进非遗项目的交流与传播,让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让非遗真正融入群众文化生活。
三、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区手造项目影响力。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商超、大集等,广泛开展非遗展演展示、互动交流、参观体验等活动;充分发动各类媒体,综合运用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围绕本地区优秀非遗工坊和带头人开展深度报道、专栏报道和跟踪报道;支持非遗工坊及相关企业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述产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多措并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传统手造项目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成立历城手造联盟或历城区非遗保护协会,协会将从“强基础、谋发展、聚正气;搭平台、促交流、重服务;兴业态、显特色、增效率;创品牌、探新路、树形象”入手,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中心工作,努力服务大局,将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我区非遗文化保护做出新的贡献。三是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虞山书院非遗工坊优势,将其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围绕本地需求特点,开展传统手工类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业、灵活就业岗位,为当地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到非遗工坊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用于非遗项目资源调查研究、记录保存资料、拍摄专题影像资料等工作,引导有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的手造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展系列保护传承活动等。
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历城区区文化和旅游局
办公地址:历城区政务服务中心A座1314房间
具体联系人:田延青
咨询电话:0531—68654377
打开“爱历城”看评论